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号召,以文化赋能乡镇发展。佛山大学十八夏乡实践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探索对象,于2025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先后探访佛山市图书馆、西樵香云纱博物馆与天意莨园三地。在为期三天的调研实践中,队员们深入探寻香云纱文化脉络,结合专业所长探索香云纱技艺的宣传路径,为助力香云纱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积累鲜活素材。
图书馆溯源:解码原料与历史
实践队以香云纱整染技艺的关键原料为调查突破口,开启香云纱非遗文化探索之旅。在佛山市图书馆内,实践队通过查阅《梦溪笔谈》、《本草纲目》深入了解薯莨在染色领域的应用;查阅《广东新语》找到关于香云纱技艺的早期记载:“以薯莨汁染绸,其色赭红,再用珠江河泥覆之,遂成黑绉。”实践队还系统梳理各地方志中关于香云纱的工艺细节与数据,逐步厘清香云纱从明清时期民间面料到发展成为国家级非遗文化瑰宝的历史脉络。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制作香云纱历史发展时间轴,不仅为实践队后续实地调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实践队调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明确了方向。
图书馆相关文献
实践队研读文献
博物馆探访:直击工艺与传承
在南海区西樵香云纱博物馆,实践队首先对博物馆负责人、香云纱坯纱织造技艺传承人张绍景老师进行采访。张老师提到:“手工制作是香云纱整染技术的核心,也是其最难能可贵之处。”采访结束后,实践队跟随张老师走近室外晒莨场,实地观摩香云纱技艺核心工序 —— 晒莨。烈日下,工人们将布料浸润在薯莨染液中,随后整齐平铺在草坪上晾晒,工人们表示:“这一过程一天之内至少进行十次。” 近距离观察下,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香云纱传统制作技艺的复杂与辛苦,通过收集晒莨的具体细节,尝试以“非遗+数字”“非遗+教育”等模式推动香云纱非遗文化走向大众,逐步探索香云纱技艺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可靠路径。
实践队成员与张绍景先生合影
工人晒莨
天意莨园:深入技艺见活力
天意莨园则展现了非遗的当代活力。馆内设计独特,巧妙融入香云纱元素,陈列着以香云纱为材质的文创产品,如创意背包、日常系列服饰等,将传统韵味与时尚风格完美结合。馆外的晒莨场同样吸引了实践队的目光。队员们与工人深入交流后了解到,每匹香云纱都需历经 “三洗九煮十八晒”的复杂工序,其中晒莨环节最为关键。烈日下,工人们汗如雨下,却仍坚守在晒莨场 ,只为抢赶最佳晾晒时段。队员们从中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对自然条件的严格依赖。这座非遗文化空间通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展陈理念相结合,不仅让实践队直观体悟到香云纱非遗技艺实施中的现实挑战,更向实践队展示了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具体实践。
实践队参观文化园
实践队队员跟随工人参观晒莨场
实践队创研:解锁非遗传承新路径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的实地调研,实践队解锁了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新思路,为实践队探索文化振兴 乡村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实践队设计创意宣传手册,以香云纱发展时间轴为核心,向大众展示最真实的香云纱工艺;以数字化手段宣传西樵香云纱传承基地,为“非遗+教育”注入青春活力;通过 NFC芯片实现香云纱技艺科普视频与香云纱文创礼盒的智能连接,以“非遗+智能+文创”打造创新型香云纱产品,以科技赋能非遗文化,助力香云纱产业创新型发展,继续探索文化振兴 乡村路径。
(佛山大学:高小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