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仙寓镇的大山村,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本次活动由我校师生共同组织,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当地富硒农作物的发展现状,感受悠久的文化底蕴,并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为大山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活动背景与意义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学校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随着健康养生理念的普及,富硒农产品逐渐受到市场青睐,而大山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硒资源,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大山村成功借助这一优势,完成了对乡村的振兴。为此,我校决定组织这次活动,希望借鉴大山村的成功案例,总结乡村振兴的成功方法。
此外,此次活动还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王氏宗祠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外界了解大山村文化的一扇窗口。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本次“三下乡”活动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亲身参与基层工作,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农村发展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
成功挂牌仪式:开启合作新篇章
6月28日下午,在大山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阳光明媚,气氛热烈,我校与大山村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挂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出席仪式的有我校指导老师、学生代表以及大山村村委的主要领导,现场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氛围。
仪式开始前,村委会主任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详细介绍了大山村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表达了对双方合作的美好愿景。随后,我校指导老师代表发言,强调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并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能为大山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技术支持。讲话中,指导老师特别提到:“今天的挂牌仪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它象征着我们两方将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是最激动人心的揭牌环节。在我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代表们缓缓揭开了覆盖在牌匾上的红绸布,崭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一刻,标志着我校与大山村正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也为今后的深度交流和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挂牌仪式结束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瞬间。大家纷纷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能够真正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梯田富硒农作物的了解与调研
挂牌仪式之后,我们立即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调研活动中。首站便是大山村著名的梯田富硒农作物种植区。这片绵延起伏的梯田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村民们辛勤劳动的结晶。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走进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一路上,我们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富硒作物,包括茶叶、水稻、蔬菜等。这些作物之所以富含硒元素,得益于当地的独特地质条件。据专家介绍,大山村所在的区域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硒矿,使得这里的农作物天然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作物的生长情况,我们与几位经验丰富的农户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其中一位老农告诉我们:“我们这里种出来的大米新鲜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高,很多人都慕名前来购买。”他还详细介绍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种植技巧和管理经验。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才能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富硒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化,还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为此,我们计划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设计一套完整的品牌策划方案,帮助大山村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总之,这次梯田富硒农作物的调研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山村的富硒农产品必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参观王氏宗祠: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结束了对梯田富硒农作物的考察后,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大山村的历史文化瑰宝——王氏宗祠。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无数家族的故事与变迁。踏入宗祠,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雕梁画栋间透露出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进入正殿,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神龛。墙壁上挂满了历代先贤的画像和题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详细了解了王氏家族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王氏家族自明清以来便在此扎根,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地方治理,还在教育、慈善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王氏子弟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离开王氏宗祠时,大家都意犹未尽。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古建筑的艺术之美,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决心,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茶厂参观学习:探索采茶制茶的奥秘
下午,我们来到了大山村另一处极具特色的地点——当地知名的茶厂,开始了关于采茶与制茶过程的学习之旅。一进入茶厂,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茶厂负责人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并带领大家参观了各个生产环节,详细介绍了从采摘到成品的每一个步骤。
首先,我们进入了茶厂内部,亲眼目睹了制茶的过程。首先是萎凋工序,刚采摘下来的鲜叶被均匀摊放在竹席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使其失去部分水分,变得柔软。接着是杀青,这是制茶中最关键的一步,通过高温处理,破坏酶活性,固定茶叶的颜色和香气。
紧接着是揉捻环节,工人们用双手轻柔地搓揉茶叶,使其形状卷曲,释放出更多的香气。指导老师指出:“揉捻的程度直接影响茶叶的外形和滋味,必须掌握好力度和时间。”最后,经过干燥处理,新鲜的茶叶便变成了可供饮用的成品。整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现代化设备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特点,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茶叶的独特风味。
在参观的同时,我们还品尝了不同种类的茶叶。一杯杯清香四溢的茶汤,不仅让人回味无穷,更引发了关于茶文化的讨论。指导老师借此机会讲解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强调了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通过学习制茶工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地水情了解:守护绿水青山
结束了一天的繁忙活动后,我们并没有放松脚步,而是继续前往大山村周边的水源地,了解当地的水资源情况。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任何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尤其在这样一个依赖农业生产的乡村,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当地的水情显得尤为迫切。
我们徒步来到了一处清澈见底的山泉源头。这里四周环山,空气清新,溪流潺潺流淌,景色宜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条溪流不仅是村庄的主要饮用水源,还灌溉着大片农田,支撑着整个村落的生产生活。为了保证水质的安全,村里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清理维护,并严格控制上游工业污染排放,确保每一滴水都能达到饮用标准。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当地水情的理解,我们还走访了几户农家,询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用水难题及解决方案。一位老农告诉我们:“以前我们都是直接从溪边取水,但现在村里安装了自来水系统,方便多了。”另一位村民则表示:“夏天雨水多的时候,河水容易泛滥,冲毁农田,希望政府能帮忙修建防洪堤坝。”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明确了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我们不仅掌握了第一手的水情资料,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保护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这片青山绿水带来的福祉。
傍晚舞龙活动:体验民俗文化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大山村渐渐笼罩在一片柔和的金色余晖之中。这个时候,村里的广场上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准备迎接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舞龙表演。这项活动不仅是庆祝丰收的方式之一,也是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形式。作为三下乡团队的一员,我们有幸参与到这一盛大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让远离城市的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指导老师鼓励大家积极融入其中,与村民们互动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听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回忆。
在这次“青春赋能硒寿乡,古韵茶田筑梦行"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不仅成功完成了挂牌仪式,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还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深入调研梯田富硒农作物,我们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参观王氏宗祠,我们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茶厂的参观学习使我们对采茶制茶工艺有了全面的认识,激发了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了解当地水情,我们掌握了第一手的环境资料,为未来的生态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舞龙活动和体验民俗文化,我们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进一步促进了城乡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