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精神。2025年6月28日至30日,汉口学院传媒学院三下乡团队炘影文化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踏上潜江这片文化厚土,先后奔赴潜江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及非遗传承人严祖斌老师家,开启了一场探寻中华文化文脉、助力非遗传承的深度之旅,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探秘非遗保护中心,汲取传统工艺精髓
2025年6月28日,汉口学院炘影文化团队抵达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以“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动画创作的融合应用”为主题的考察活动。
在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系统参观了皮影道具制作全过程。从牛皮选料、图案描线到刀具雕刻、颜料上色,每一道工序均严格遵循传统技艺标准。
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记录了三个方面的技术细节:皮影关节设计的模块化结构,其可拆卸组合的特性与动画骨骼绑定原理高度契合;传统矿物颜料的色彩调配比例及上色顺序,为数字材质库建设提供了色彩参考;人物造型比例(如“三分面”“七分身”)与戏曲表演的动态关系,可作为角色设计的运动学依据。
此次考察使团队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工艺逻辑有了更系统的认知。成员们一致认为,将皮影的“光影关系”与动画的“帧序列”相结合,能够在保留文化符号真实性的同时,增强数字角色的表现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潜江非遗中心合照)
在与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皮影板块负责人的详细对话中,团队深入了解了潜江市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怀举措和工作机制。从传承人的生活保障到技艺传承的支持,从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到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拜访非遗传承人,感悟剧本创作匠心
6月29日,汉口学院炘影文化团队怀着崇敬之情前往潜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祖斌老师家中拜访。严祖斌老师作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江汉平原皮影戏领域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他不仅在皮影戏表演方面技艺精湛,更是江汉平原皮影戏不可多得的一位剧本手作家,堪称潜江非遗的剧本掌门人。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严祖斌老师)
(图为严祖斌老师的手作剧本)
自幼学艺的严祖斌老师,凭借着对皮影戏的热爱和执着,用毛笔书写了四十余本剧本。这些剧本不仅是皮影戏表演的重要依据,更是江汉平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每一本剧本都凝聚着严老师的心血和智慧,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后来,其中有大半剧本进入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集中拓印,以供更多班子学习其写作手法。这一举措不仅为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年轻一代的剧本创作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在与严祖斌老师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被他对非遗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精神深深打动。严老师讲述了自己学艺的艰辛历程,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炉火纯青,他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刻苦练习和不懈探索。他强调,剧本创作是皮影戏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剧本不仅要情节精彩、引人入胜,更要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他鼓励团队成员们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图为团队成员集体向严祖斌老师寻求剧本写作技巧)
(图为严祖斌老师手作剧本展页)
传承非遗文化,彰显时代价值
此次汉口学院炘影文化团队的三下乡活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通过与非遗保护中心和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们深入挖掘了皮影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剧本创作和动画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教育层面,此次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汉口学院传媒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团队成员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他们将把在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带回校园,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图7为团队成员团队协作拓印皮影模子)
(图8为团队成员与严祖斌老师的合照)
在社会层面,此次活动为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汉口学院的炘影文化团队通过将皮影文化与剧本创作、动画制作相结合,为皮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他们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非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从而促进皮影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路漫漫其修远兮”,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汉口学院传媒学院炘影文化团队的三下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不断探索创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