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宣城广德市邱村镇山北村的农家小院里,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青石板上织就斑驳的光影。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辛贵福坐在轮椅上,枯瘦的手轻轻搭在膝头,静静等候着一群特殊的客人——安徽工程大学数理与金融学院“数金汇邱・稻浪筹兴”社会实践团队和芜湖市重点团队“老兵的故事说给你听”团队的同学们。他们专程而来,只为打捞那些散落在岁月褶皱里的英雄记忆,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流淌。
“你们来听故事,我高兴!”看到实践团队成员走进院门,辛贵福眼中瞬间泛起光亮,他缓缓抬起手,紧紧拉住同学们的手掌。当队员们说起“要把老兵故事讲给更多孩子听”时,老人连连点头,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格外清晰:“好啊,好啊,不能让他们忘了过去的苦,忘了那些流血牺牲的日子。”
(图为团队成员进入辛贵福老兵家中)
从贫苦少年到革命战士:信念的萌芽
“当年战场上的故事太多,好多细节记不清了,但在朝 鲜的那些日子,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面对同学们的提问,96岁的辛贵福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清亮,思绪仿佛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位从苦难中走出的老兵,记忆的闸门从童年往事缓缓开启。
1929年10月,辛贵福生于山北乡燕子窝的贫苦人家,一家十口挤在土坯房,靠父亲砍柴换米过着“饱一顿饿一顿”的日子。1949年初,看到村口升起的红旗,20岁的他毅然加入广北游击队,在山野间辗转,迈出保家卫国的第一步。
1951年,朝 鲜战争征兵的消息传来,22岁的辛贵福第一时间回家请战:“娘,我去当兵,既能为国出力,也能减轻家里负担。”他成了山北乡首个报名者,辗转广德、宣城等地,最终编入志愿军67军200师598团,成为一名通讯员。
“我们1951年跨过鸭绿江,一直打到1953年,1954年才回到中国,在那边待了大概三年。”老人清晰记得,当年部队里天天传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那歌声里,藏着一代青年保家卫国的滚烫决心。
烽火战场的生死考验:忠诚的淬炼
“那段时间不太平,三天两头打仗。”辛贵福老人的手指在轮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数着当年的烽火日夜。“我们打上甘岭的时候,打了七天七夜,子弹像下雨一样,最后硬是端掉了一个碉堡,把它炸平了。”说到这里,他的腰杆不自觉挺直,眼神里闪过一丝当年的坚毅。
1953年6月的十字架山战斗中,已是班长的辛贵福带领战友炸毁敌人地堡,为夺取高地立下战功,荣立个人三等功。老人说起这些时语气轻描淡写,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可谁都知道,那些轻描淡写的背后,是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心动魄。
他忽然指着后背,轻声说:“我这里还有颗子弹没取出来呢,下雨天就发胀”——这枚留在皮肉里的子弹,便是老人永不磨灭的勋章。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辛贵福老兵)
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希望的传递
当同学们提到现在很多大学生参军入伍时,老人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是好事啊!年轻人就该有这股劲儿。”被问及对大学生的建议时,他沉默片刻,郑重叮嘱:“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当年最想看到的样子。你们年轻人要好好的,多学本事,成为中国的接班人。”
“爷爷,今天的盛世,多亏了你们当年前仆后继,我们才能安安稳稳上学、生活。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同学们纷纷围在老人身边,表达着敬意。
统计231班杨梦凡表示:“通过与老兵的对话,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更懂得了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后会把更多老兵的故事记录下来,说给更多人听。”
离开小院时,阳光正好,辛贵福坐在轮椅上挥手送别,身影被拉得很长。这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对话,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像一场无声的接力——老兵把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担当,轻轻放进了年轻人的心里。那些刻在骨血里的家国情怀,终将成为激励新一代奋勇前行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代代相传。(供稿:杨梦凡、刘书文、方琪 供图:刘子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