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红韵龙海・青春挺膺实践团龙海乡三下乡 以红色铸魂、绿色赋能文化寻根书写青春答卷

“红韵龙海・青春挺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奔赴陆良县龙海乡,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助力、基层群众服务

为切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贡献力量,进一步深化青年实践育人成果,7月5日至7日,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红韵龙海・青春挺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奔赴陆良县龙海乡,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助力、基层群众服务等四大方向,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团队先走进核桃村,深入探寻当地的革命往事。在庄严肃穆的朱家壁纪念碑前,成员们整齐列队,举行了庄重的献花致敬活动、唱红歌活动、讲红色故事活动等。随后,大家通过发放问卷、围坐访谈等形式,详细了解到高家窝村的红色记忆传承之道——这里的村民们用悉心保护革命遗址、代代口述历史故事等方式,让珍贵的红色记忆得以鲜活留存。这些真实可感的实践,像一堂生动的“行走的红色研学思政课”,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下午团队抵达小寨村革命历史纪念馆后,面对鲜红的团旗,实践团成员齐声重温入团誓词,铿锵的誓言回荡在展厅里。纪念馆讲解员结合历史图片与实物,细致讲述了小寨村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重要根据地的峥嵘岁月,以及它在那段历史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讲解员还勉励大家,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洪流,用青春之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分成多个小组,兵分几路开展后续活动。时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填写调查问卷,重点关注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收集村民们对红色资源保护的看法与建议。

第二天一早,实践团队便前往雨古村革命老区,开启红色教育之旅。大家驻足革命主题壁画墙前,一幅幅连环画作生动铺展,将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直观呈现,成员们在驻足凝视中沉浸式学习那段峥嵘岁月。深入研习《雨古协定》时,1948年中共陆良特别支部与民主人士杨体元携手建立统一战线的历史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这一协定背后蕴含的统战智慧与历史价值。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革命历史陈列馆里的每一件珍贵文物,都像无声的讲述者,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鲜活再现,直抵人心。

午后,团队转战陆良县花木林场,投身生态教育实践。在陆良八老纪念馆内,师生们循着泛黄的史料、珍贵的图片,系统了解到八位老人用31年光阴坚守造林绿化的动人故事。老照片里他们布满皱纹的笑脸、劳动工具上磨出的光滑痕迹,都在默默诉说着“八老”扎根山野、绿化家园的执着与奉献,让大家真切触摸到“八老”精神的内核。学习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拿起扫帚等卫生清洁工具,走进林场开展“绿色长征”活动及沿途环境清理志愿服务,弯腰捡拾垃圾、清扫林间小径,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在劳作中落地生根。

7月7日清晨,实践团一行前往小新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深入探访这里的新型智能温室大棚。大家围着大棚管理人员细细交谈,从温度调控到水肥管理,一点点摸清了大棚日常运转的门道。基地的工作负责人更是带着师生们,完整演示了从选种育苗、培育管理到成熟采收的全周期操作流程。团队成员们还亲手操作起智能调控终端,指尖在屏幕上调试参数的瞬间,对现代农业“精准化、标准化”的生产理念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原来每一颗果实的生长,都藏着科技与规范的双重密码。

午后,实践团转赴爨龙颜碑遗址。文化学者早已等候在此,他从碑文中独特的书法艺术讲起,一笔一画解析其中的笔墨韵味,再顺着文字脉络,细细梳理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爨氏家族从崛起至兴衰的历史轨迹。随着讲解渐深,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团队成员们对底蕴深厚的爨文化,也从模糊的认知逐渐变得清晰而具体。

此次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探访革命旧址、调研红色文化以筑牢信仰根基,学习 “陆良八老” 造林精神以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深入大棚基地掌握温控灌溉技术,为现代农业赋能;研读爨龙颜碑,挖掘边疆文化基因。团队以 “红色铸魂、绿色赋能、文化寻根” 为主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之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篇章。

通讯员:丁洪成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