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始终坚持思想引领,强化管理服务,提升培养质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预科教育全过程,促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学院始终将少数民族预科生学风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针对预科生文化基础差异大、适应周期长等特点,构建了思想铸魂、学业筑基、文化润心、管理护航、安全兜底的“五位一体”育人体系。
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民族教育学院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将党的理论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既强调政治素养的提升,又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重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建院以来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入党和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思想教育方面,系统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法规法纪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精准施策破解学生难题。民族教育学院坚持“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工作理念,多措并举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业水平。一是深入实施“三师”助学育人工程,11名教职工全员担任学业导师,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二是注重心理关怀与情感支持,在重要时间节点,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登山踏青,“五一”期间为留守学生举办包饺子等暖心活动,及时干预心理危机;三是深化感恩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强信念;四是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建立院领导联系班级制度,定期走访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了学业帮扶、心理疏导、感恩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文化浸润促进心灵相通。民族教育学院以文化为纽带,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定期举办“爱我中华文化月”系列活动,通过“舞出民族风韵,唱出团结友爱”文艺汇演、“红歌嘹亮颂祖国 民族团结共欢歌”合唱比赛、“多彩·石榴·家”特 色寝室评比等特 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暑期组织教师赴新疆家访,召开新生及家长见面会,相关活动获《辽宁日报》、辽宁思政网等媒体报道。同时,学院将民族团结教育与雷锋精神相结合,打造特 色文化品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新 时代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邀请辽宁雷锋干部学院专家授课,举办“雷锋日记”诵读大赛等, 相关活动在东北新闻网等媒体宣传报道,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精细管理护航成长之路。民族教育学院始终秉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经过十五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制度规范+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管理模式,既注重刚性约束,更强调柔性引导。在制度建设方面,修订完善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宿舍文明公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特别建立了“学业预警-帮扶-跟踪”闭环机制,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民族教育学院在预科教育管理中始终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二是强化全过程指导,建立“一人一策”成长档案;三是强化家校协同,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辅导员坚持“五个一”工作法,用心用情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一系列管理举措,既体现了规范化要求,又彰显了人性化关怀,为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真正实现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防线。学院始终将学生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了"制度保障+常态化管理+教育引导"的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一方面,日常管理中实行“三级联动”值班制度。每晚22:00-22:20全体学生进行刷脸考勤;辅导员24小时值班在岗;班导生和学生会干部配合开展宿舍巡查,形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安全管理网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异常情况实行“双报告”制度,确保第一时间向家长和学院领导通报,全体教职工保持通信畅通,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注重常态化、多样化。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组织观看《校园安全警示录》等专题片;在宿舍区、教学楼设置安全教育宣传专栏,以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每季度开展安全承诺签名活动,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请销假管理,实行“审批-备案-销假”闭环流程,确保离校学生动态可追溯,构建起“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管理到位、应急有力”的安全工作格局。
民族预科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立足新 时代要求,通过构建“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杨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