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语言文字事业的指示精神,7月14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语润童心・艺绽乡梦”推普实践团前往秀山县兰桥镇新华村,开展系列推普课堂活动,以语言为桥赋能乡村振兴,用青春之力播撒文明火种。
在新华村村情馆的活动场地,琅琅书声与稚嫩提问交织成独特的乐章。实践团成员借助生动的 PPT 课件,为孩子们系统阐释普通话的时代价值,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讲到乡村发展中的沟通作用,让孩子们深刻理解“说好普通话”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声母韵母的发音要领、平仄声调的抑扬规律,通过趣味练习变得通俗易懂。成员们俯身细听每个孩子的发音,用红笔标注易错音节,手把手纠正口型,孩子们则以专注眼神回应,不时举手求解 “n”“l” “z”“zh” “s”“sh”等 不分等发音困惑,在互动中筑牢语言基础。
针对当地儿童方言使用普遍的特点,实践团创新设计“情景对话工坊”,引导孩子们两两结对练习。成员们既关注 “把‘哪样’说成‘懒样’、‘地方’说成‘郎场’” 等发音错误,每处修改都伴随鼓励:“这个词发音进步很大!”课程尾声的“语音诊所”环节,汇总梳理“前后鼻音混淆”“轻声字重读”等共性问题,结合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孩子们建立规范表达的自觉意识。孩子们围着实践团成员朗读刚学的绕口令,方言里夹杂的普通话虽略显生涩,却透着蓬勃的学习热情。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根据收集的方言数据开发更精准的教学方案,通过“线上微课 + 乡村广播”持续巩固活动成果。
午后骄阳下,实践团兵分两路深入乡村肌理。一队成员肩挎录音设备走进农家院落,在与留守老人的拉家常中记录 “‘其饭’是‘吃饭’,‘老仔仔’指‘老爷爷’,‘强细’指‘详细’ ”等方言词汇,标注其发音特点和使用语境。3 小时内,团队采集 50余条原生态语料,初步建立“新华村方言语音数据库”,为编制《新华村方言 - 普通话对照手册》积累第一手素材,下一步,团队将运用 AI 技术生成“扫方言、出普通话”的对照手册,让科技反哺语言教育。另一队在村情馆忙着将“推广普通话 奋进新征程”等标语制成 KT 板,还用竹竿搭建起兼具乡土气息与宣传功能的展示架,引得村民纷纷驻足观看。大家主动用普通话和实践团成员交流,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这一互动不仅让实践团更深入地了解了村庄情况,更为后续消除语言交流障碍、推动普通话在乡村普及、提升村民语言文化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发展的钥匙。此次推普活动既教会孩子们用标准语表达心声,也为乡村打通信息流通的 “语言关”,为乡村 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 岳阳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