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
7月8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星语心述”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连云港妇幼保健院,以“解码心语,互联星途”为主题开展公益活动。通过本次实践,团队通过互动交流搭建与自闭症儿童的心灵桥梁,深入调研AI技术在孤独症干预和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用专业行动传递了关爱与思考。
图1实践团队合照
课堂共融—用互动点亮“星”世界(小标题1)
团队成员融入自闭症儿童的课堂,与老师默契配合,用专业与爱心开展互动教学。在听说课堂上,成员们为孩子指着白板上的简单汉字,重复发音,引导他们模仿口型;随后,成员以彩色拼图辅助课堂,通过“找伙伴”游戏鼓励孩子识别相同颜色——当孩子成功将红色拼图块归到一起时,成员们立刻送上掌声,用笑容传递肯定。
图2 听说课与孩子互动
在活动训练课上,“星语心述”团队成员作为助教,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抛球注意力训练、平衡练习等活动。在互动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一些特殊的行为表现:有的孩子在抛球时目光固定,既不追踪球的轨迹,也不与助教对视;有的孩子对老师的指令反应较慢,或短暂执行后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些观察让队员们更直观地理解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注意力特点。
图3 成员在训练课与孩子互动
实践团队还向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专访,了解在公共场合帮助孤独症儿童的方法和现存医院中所使用的AI、VR等技术辅助儿童康复教学情况。公共场合遇孤独症儿童时,若其主动招呼,颔首微笑即可;若有不当行为,人们也应适当理解和接纳。保健院于2019年就已经开始使用AI辅助康复治疗,但目前对于孤独症儿童还是以传统康复治疗手段为主。
图4 医护人员采访
学术共谈—凭巧思探索“星”解码(小标题2)
团队为进一步了解青少年心理危机检测与孤独症沟通相关知识,认真聆听了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儿童整体康复科主任王涛医师关于近期热点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常见的检测解决办法的讲座。王涛医师结合丰富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讲解,剖析了当前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抑郁倾向、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和形成机理。
在筛查诊断方面,王医生重点介绍了“心理量表初步筛查+专业医师临床评估”的双轨制筛查体系。“量表筛查需要结合青少年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需配合专业医师的临床访谈和行为观察。”王医生强调。
针对干预治疗,王医生分享了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主流心理干预方法的具体应用,特别介绍了医院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创新实践。这些临床经验为团队的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5成员认真听讲座
实践团队随后向医院专家组成员汇报了项目进展。团队通过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整合语音、微表情、生理信号等数据,构建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及孤独症儿童沟通辅助系统。团队成员陈越从算法设计、实际应用及社会推广三方面阐述了阶段性成果。针对汇报内容,医院医师们充分肯定了项目的创新性,同时提示实践团队更加科学地依据指标设计模型分类,并严格遵循伦理规范。
图6成员汇报项目进展
实践共进—以行动铸就“星”闪亮(小标题3)
团队于连云港妇幼保健院一行中,深化了孤独症谱系儿童检测筛查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励成员们对于模型设计的迭代精进。团队聚焦孤独症儿童非语言信号解析,构建了“数据采集—特征提取—融合分析”全流程模型,并梳理成模型平台应用手册。通过非侵入式设备,如眼动追踪仪、高清摄像头等,精准捕捉微表情与呼名反应等核心信号。具体的设计层面,成员计划以EfficientNet-B4 模型、OpenFace框架等提取眼动特征,面部肌肉运动,精准识别关键指标,进行时序分析;解析呼名反应中的沟通意愿关联信号。
与此同时,团队通过社会广泛宣传与技术赋能的科普,为破除孤独症解码的难题贡献自己的微茫力量。团队制作一系列宣传普及的筛查表改进版与儿童刻板行为记录表。在不断突破精度和准度时,成员将富有审计学科浓厚底色的思维注入数据采集与风险评估,充分发挥学科专长。除此之外,团队围绕“五不”核心特征,以多模态模型的解构作为核心内容,精心制作原创海报与宣传单并于各自城市进行宣传行动。
图7团队独立设计的宣传海报
图8团队独立设计的传单
图9成员进行社会宣传
图10团队成员于英国剑桥进行项目宣传
此次实践以技术赋能打破沟通壁垒,以科普宣传凝聚社会共识,让孤独症儿童的“无声世界”被看见、被理解,用行动践行“解码心语,互联星途”的初心,为构建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注入实践甘泉。
文字:陈越、苏陆琪
图片:宋筱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