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凝匠心,琉璃瓦当映古今。这个夏天,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砖心筑梦五育行,金陵遗韵焕新声”金陵砖文化传承实践团,以南京明城砖与琉璃技艺为载体,在明故宫遗址公园、秦淮非遗馆等地开展了系列沉浸式实践活动。从明城砖制作到琉璃瓦当复刻,从午门模型复原到城墙协作搭建,实践团带领青少年触摸历史肌理,感悟非遗智慧,在“做中学”“学中悟”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文化对话。
一、琉璃瓦当溯流光明宫遗址探变迁
7月8日,明故宫遗址公园的晨光里,实践团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行走的历史+思政课”。“大家看这些硕大的柱础,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大殿有多么的高大宏伟,”团队成员指着遗址中的石构件,将明初宫殿的盛景娓娓道来,让历史在实地探访中变得可触可感。
南区户外探究环节,小朋友们手持明故宫复原图纸,在斑驳的砖石间寻找历史线索。转至北区室内课堂,金陵琉璃的璀璨历史徐徐展开。团队成员用生动的案例讲解了金陵琉璃非遗传统技艺的悠久历史,介绍了琉璃瓦当和滴水在建筑中的实用功能与装饰美学。
在老师示范印坯技艺后,孩子们拿起陶土,拿起工具专注地进行琉璃瓦当印坯制作。从揉泥到塑形,再到按压纹饰,大家一丝不苟,将对历史文化的感悟融入手中的作品。制作完成后,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瓦当成果,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
图为小朋友们亲手体验琉璃瓦当印坯制作。李一凡 供图。
二、明城砖里藏春秋小小督造传匠心
7月9日,秦淮非遗馆内,一场以“小小明城督造官”为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热闹开展。活动以传拓的方式让小朋友们沉浸式感受明城砖制作的传统技艺,在动手实践中体悟非遗文化的魅力,于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精髓。
实践团成员向围坐的孩子们讲述砖石背后的故事。从城砖的起源发展、规格特性,到窑工的制砖口诀、砖上铭文的历史价值,成员以生动案例串联起明代筑城史,孩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
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分组围坐,桌上早已按人数分好方砖泥料,大家立刻投入创作。将泥料拍入模具时的专注、压实泥料时的细致、刻名时的郑重、盖印时的认真,让活动室里弥漫着超越年龄的认真。四十分钟内,泥料在一双双小手中塑形、压实、刻名、盖印,蜕变为方方正正的城砖。不少同学还在砖面认真刻下自己的名字和印章,以想象力为城砖增添独特创意,以使命感为城砖延续匠人风骨。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开展明城砖制作。李一凡 供图。
三、校馆携手筑基石 揭牌共谱新篇章
7月22日,秦淮非遗馆内古色古香的展厅里,百余件非遗展品静静陈列,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南京市秦淮非遗馆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此次“名校+名馆”模式的合作,将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扎根实践、传承文化开辟新路径。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喆,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珑珈,秦淮非遗馆馆长尹磊等嘉宾及实践团队学生代表出席活动。
图为南京师范大学与秦淮非遗馆签约揭牌仪式现场合影。李一凡 供图。
“夫子庙的红墙黛瓦间,藏着最生动的思政课素材。”宋喆在致辞中指出,教科院的教育学科优势与秦淮非遗馆的文化资源,是“实践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完美契合。此次合作是推动博物馆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大思政课”实践的关键举措。尹磊代表秦淮非遗馆对宋喆一行表示欢迎。他在介绍非遗馆情况时表示,作为承载南京城市记忆的非遗宝库,馆方与南师大的合作早已在实习实践、课题研究中生根结果。
活动中,“砖心筑梦五育行,金陵遗韵焕新声”暑期实践团队队长熊英吉分享实践成果。团队以金陵城墙砖为切入点,融合革命文化与非遗技艺,开发贯通不同学段的特色课程,展现了非遗与思政的育人实效。
随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扬与尹磊签署合作协议书,校团委书记刘立为与马珑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后,嘉宾们参观非遗馆,在城墙砖制作体验区,学生们专注刻画金陵元素纹饰。
四、五育融合育新苗 思政浸润传薪火
从明城砖的泥土芬芳到琉璃瓦当的流光溢彩,从午门模型到协作城墙,实践团的系列活动以非遗技艺为桥,将思政教育的种子悄然播撒在青少年心田。这场“砖心筑梦”的实践,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传承,更让思政教育借由非遗技艺扎根青少年心田,让他们在触摸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磨砺中坚定文化自信。
正如实践团负责人熊英吉所说:“我们希望通过真切可感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从文化接受者变成传承者。当他们亲手制作出城砖、瓦当时,历史就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陪伴小朋友体验传统制砖工艺。李一凡 供图。
青砖堆叠的是城墙,更是文化的根基;瓦当承载的是纹饰,更是精神的图腾。这个夏天,南京师范大学“金陵砖”文化传承实践团以砖为媒、以文化人,让思政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焕发生机。
文稿:杨亦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