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四川传媒学院“彝影传新,融创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们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与传媒人的专业初心,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以镜头为笔、以乡土为卷,开启了一场用影像赋能产业、用实践续写乡音的振兴之旅。
初抵雷波,情系乡土
7月3日,晨曦微露,实践团的队员们已收拾好行囊,心中满是对乡村振兴实践的憧憬与对使命的笃定。抵达雷波县的第一刻,他们便与当地村民围坐畅谈,为后续的调研与创作筑牢了情感纽带。队员们专注倾听,细致探寻这片沃土上的产业特色与传播需求,对乡土的敬意与对传媒赋能的信念愈发强烈。
团队合照
深耕实践,赋能产业
在随后的日子里,实践团以“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为行动纲领,深入雷波县的千万贯乡、上田坝镇、黄琅镇等乡镇,与当地村民一同穿梭在山间地头、田间地头,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开展“自上而下摸脉络、自下而上挖亮点”的深度实践。他们走进村舍院落,在与村民的攀谈中了解特色作物的生长习性与传统手艺的传承故事;还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力当地特色产品拓宽销路,来到田间果园,通过问卷调研梳理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沉浸式解码乡村的资源禀赋。
走访调研
拍摄现场
追寻红色,感悟精神
在雷波县的红色土地上,奋斗精神的回响经久不息。实践团在张子扬副镇长的带领下,踏上“天路”108弯,车轮碾过的每一道弯都在诉说当年修路的艰辛;走进上田坝剿匪平叛战斗纪念馆、母猪坪战斗遗址,斑驳的史料与弹痕累累的实物,让“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愈发清晰;驻足基层干部旧办公址,泛黄的工作笔记与墙上褪色的规划图,无声传递着扎根山区的实干情怀。
实践团成员在这些红色印记中沉浸式感悟,将所见所闻转化为深刻的精神共鸣。基于本次实践经验,他们计划开发包含视频案例、图文资料及讨论提纲的 “雷波乡村振兴思政课” 课件,拟通过返校实践报告会等形式分享,传递雷波奋斗精神与实践经验,这为深化人才培育中的思政教育内涵打下了基础,也为校园里红色基因与振兴实践的融合传承打下了基础。
同时,他们用镜头记录“天路”的险峻、纪念馆的史料,把红色故事融入影像创作,让每一段画面都承载着奋斗的温度。这些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深切体悟到精神传承的力量,更让红色基因在传媒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激励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青春担当,共绘蓝图
随着“彝影传新,融创兴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圆满结束,“彝影传新,融创兴乡”社会实践团的队员们与雷波县的村民们依依惜别。但这场关 于传媒赋能、产业振兴与乡村发展的故事并未结束。它如同一颗种子,已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并茁壮成长。
拍摄现场
村民采访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子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呼应与扎实行动——从深入雷波县各村镇开展田野调查,精准解码“一村一品”资源禀赋,到为青杠村脐橙、石板滩村悬崖蜜等特色产品量身打造“视觉叙事+传播矩阵”赋能方案,用镜头与创意拓宽农产品传播渠道;从踏上“天路”108弯感悟修路艰辛,到走进剿匪平叛战斗纪念馆体悟红色精神,将思政教育融入传媒实践,更生动诠释了青年学子在传承红色基因、激活乡土价值、助力产业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还用数百份调研问卷梳理产业痛点,用全平台3万次播放量讲好乡村故事,用“农产品进校园”展销与思政课课件开发搭建长效桥梁,每一份努力都彰显着当代大学生扎根大地、服务社会的赤诚。
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年轻的身影将继续带着对乡土的敬畏与对专业的坚守,以镜头为媒延续红色文脉,以创意为翼赋能乡村发展,让青春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持续绽放,让雷波乃至更多乡村的土地上,绽放出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绚丽光芒,共同绘就中华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