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E脉传艺·码育乡邻”暑期实践队: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6月28日至7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学院“E脉传艺·码育乡邻”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开展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为核心,聚焦非遗数字化保护、乡村“一老一小”关怀及产业科技赋能,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非遗数字化,焕发千年文脉新活力

  实践队构建“体验-记录-传播”立体保护体系,助力非遗传承。在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队员亲身学习制作大荔面花,感知匠心技艺,并深度采访传承人,了解其文化内涵与现状。团队运用短视频、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扩大传播,触达年轻群体。突破性举措是与传承人联合开发“面花DIY数字教程”。在国家级非遗同州梆子传承基地,队员们观摩排练、交流学习、参与体验,沉浸式感受其文化底蕴。同时,团队深入大荔县文化馆,通过镜头记录皮影、剪纸等非遗精粹,探寻民俗故事,为珍贵技艺留存数字化记忆。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E脉传艺·码育乡邻”暑期实践队: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E脉传艺·码育乡邻”暑期实践队: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专业赋能量,筑牢乡村安全与关怀网

  发挥学科优势,实践队精准下沉技术服务。面向乡村青少年,团队在坊镇小学开展“安全守护·智慧相伴”防诈骗与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以“码”传“艺”,筑牢乡村校园安全防线。针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团队在段家镇开设“银发数字课堂”,累计教授智能手机使用技巧、防骗知识等课程24课时,有效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通过电脑教学、科普宣讲、剧情演绎等形式,切实为留守儿童与老年群体送去科技关怀与实用技能。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E脉传艺·码育乡邻”暑期实践队: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探振兴,融合古今激发乡村动能

  实践队通过沉浸式调研,感悟乡村振兴脉搏。在乡村振兴学院,队员们系统了解当地革命历史、非遗文化与产业发展。于“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惊叹古人智慧之余,思考历史遗产的现代价值转化。在冬枣产业标准化分拣中心,观摩智能分选作业后,提出“区块链+溯源体系”优化方案,助力产业全程透明化升级。在安仁镇特色小镇,体验“九品十三花”饮食文化,并基于“文旅+农业”融合启示,提出“非遗工坊+电商直播+社区工厂”三位一体发展建议,探索传统技艺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协同路径。实践深刻揭示:乡村振兴是科技赋能下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是青年融入基层奉献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E脉传艺·码育乡邻”暑期实践队: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E脉传艺·码育乡邻”暑期实践队: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队长张静怡总结道:“当60岁面花传承人熟练操作抖音,当冬枣分拣线与千年古仓辉映,我们真切感受到科技与文化的交响。这12天的实践,是青年向土地汲取养分,更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涅槃重生。”队员们亦深有感触:“三下乡让我在大荔读懂乡村振兴:教老人用手机、带孩子学安全、看非遗面花与科技分拣并存,方知乡土能迸发科技文化活力,青年融入基层既是奉献也是成长。”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