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兰州大学兰莆青禾实践队赴尚书桥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盛夏七月,闽中山水葱茏。兰州大学兰莆青禾实践队深入福建省莆田市尚书桥村,在这座因明代古桥得名、因红色血脉铸魂的村落,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以脚步丈量振兴之路,用青春对话红色沃土,在稻浪初显的田间地头,写下新时代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执笔作答新时代的青年之问。

烽火印记寻初心 赤石精神照前路

尚书桥村,是一片被热血浸染的土地。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踏入“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事迹展览馆。在村支书沉静的叙述中,闽中儿女“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史诗徐徐展开,使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筚路蓝缕、舍生忘死的赤诚。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认真聆听、积极互动,现场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图为实践队队员聆听村支书讲解

红色基因的守护,需要代际接力。实践团队与村中一年级的连师小朋友共同梳理其太爷爷连文桧的抗战故事。“他年轻时不怕危险送粮护战友,被捕后坚强不屈。解放后为人民工作,哪怕后来遇到困难也不改那颗火热的心……”童稚的嗓音里,革命者的智慧与勇气穿越时空,被郑重地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份由“10后”讲述、“00后”记录的故事,成为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新篇。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连师小朋友共同录制过程掠影

奖学助学传薪火 青春助梦育新苗

知识是桥,渡人出深山;教育是灯,照路向未来。兰莆青禾实践队受邀参与尚书桥村“传承·感恩·筑梦”奖学助学活动。从背景板的悬挂到会场布置,处处活跃着青年学子俯身实干的身影,以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庄边镇副镇长在致辞中强调,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让团队成员备受启发。

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戴歆恬为高考、中考毕业生送上祝福,并分享了大学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勉励他们勤奋求知,未来以学识回馈桑梓。真挚的话语传递着用知识反哺乡村的信念,让在场的毕业生们备受鼓舞。

图为奖助活动后兰州大学实践队与参与人员的合影

直播带货拓新径 山货出山赋动能

青山环抱的尚书桥村,笋干鲜脆、南瓜甜糯、红菇天然……却一度困于“酒香巷深”。在尚书桥村支部中心,村干部们给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村部尚书”直播课。

镜头前的村干部变身主播,以质朴的乡音向观众推销南瓜、黄豆等土特产,对着镜头热情的吆喝着。队员们认真观摩学习直播技巧,并参与到过程中,手机屏幕上 “下单” 提示音接连不断,气氛格外热烈。

“以前哪敢想啊,坐在家里就能把山货卖出去!” 看着越叠越高的快递盒,乡民们脸上绽放出由衷的笑容。这一幕,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也更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的决心。

图为兰州大学实践队在参与助农直播

青春聚力尚书桥 智汇乡村绘新篇

尚书桥村陈春雨书记与队员们展开专题座谈,分享任职以来的故事。 陈书记感慨:“人才是‘活水’!资源再好,政策再优,没有懂市场、会运营、能扎根的人,就像‘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引发了队员们的共鸣。这场深入基层的互动,清晰印证:无论是村民的殷切期盼,还是乡村发展的实践探索,人才始终是解决难题、激活振兴的核心动能与坚实底气。

此次实践,兰莆青禾实践队以红色精神铸魂,用助学行动传薪,借直播带货赋能,凭实地调研献策,助力尚书桥村发展。队员们不仅体悟了革命先辈的赤诚,见证了知识育人的力量,更亲历了数字助农的实效,深刻理解了人才对乡村振兴的关键意义。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汇聚青春智慧,深化校村联动,以绵薄之力助推乡村绘就更美的振兴图景。

青山如黛,禾苗正青。古桥石缝间的小草向着阳光拔节,恰如青春与乡村共生的力量,生生不息。(通讯作者: 俞惟烽)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