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电力小蜜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文化之光·非遗传承计划”为主题,在南京工程学院校内及扬州东关街两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守护行动。这支由电力中外231班顾卓悦担任队长的11人团队,在韩笑教授指导下,通过沉浸式非遗工坊体验,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非遗工坊里的青春课堂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电力小蜜蜂”团队以南京工程学院校内为起点,开启了非遗文化探索之旅。队员们首先在校园活动室内学习艾草锤制作,从选材、包裹到缠绕,每一步都凝聚着传统养生智慧。当散发着淡淡药香的艾草锤在手中成型时,团队成员吴同学感慨:“原来简单的缠绕手法里藏着这么多学问,这和电力电缆的铺设工艺竟有相通之处!”
随后,团队在校园内开辟了临时剪纸工坊。薄如蝉翼的宣纸在队员手中翻飞,从生疏的折痕到流畅的剪裁,各类图样逐渐在纸上浮现。指导老师韩笑教授现场示范技法,队员们屏息凝神,感受着“一剪定乾坤”的匠人精神。“当剪刀划破红纸的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剪裁声。”队员陈同学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扬州东关街之行则将实践推向高潮。在漆扇制作环节,队员们以“电力人”的严谨态度调配漆色,让千年漆艺在扇面上绽放新彩。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而扇骨上悄悄刻下的“NJIT”(“南京工程学院”缩写)标记,更成为青春与传统的独特对话。
慧心巧思激活文化基因
除了传统技艺学习,团队更注重非遗文化的现代转化。在漆扇创作中,队员们将电力学院标志性的“闪电”元素融入传统纹样,设计出“光耀古今”系列文创产品,寓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剪纸小组则创新开发“非遗+电力”主题窗花,将电力元素与传统剪纸技法结合,打造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化符号。
文化守护者的双向成长
活动期间,团队在小红书平台发起“非遗新势力”话题,以图文、视频形式记录实践过程,分享非遗学习心得。
韩笑教授表示:“此次实践实现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双重目标,学生们不仅学会了非遗技艺,更在创新中理解了文化传承的责任。”
据悉,“电力小蜜蜂”团队未来将定期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并计划将非遗文化传递给更多同学。这支以电力专业学生为主的实践团队,正用青春智慧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顾卓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