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无人机实训中的意外坠落,让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家玺注意到了飞行器内部线缆繁杂的行业痛点。从此,他潜心钻研,带领“无界纤空”团队成功开发出无缆化模块,并应用于低空飞行器,用扎实的行动为航空航天领域的轻量化与集成化、模块化发展,贡献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智慧。
在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室里,一架无人机的意外坠落,没有成为学生李家玺挫折的终点,反而开启了他探索问题根源的起点。这位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的学生,从这次经历中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行业共性难题——飞行器内部线缆繁杂带来的可靠性与重量挑战。如今,他主导研发的解决方案已初见成效,展现了当代职教学子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
洞察源于实践:从一次故障中找到研究方向
2022年,18岁的李家玺进入全国首批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学习。在一次无人机组装实训中,他所在的团队因未能发现老化虚焊的线缆,导致无人机短路坠落。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线缆问题的隐蔽性和破坏性。
在重庆航天火箭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实习期间,他进一步认识到,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更精密的航天航空器,大量线缆的铺设都是生产和维护中的复杂环节,这与行业高集成、轻量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相悖。“能不能让数据传输摆脱线缆?” 这个想法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探索成于实干:从“无界纤空”团队到专利成果
带着明确的问题导向,李家玺成立了“无界纤空”团队,并担任项目负责人。他们的目标聚焦:解决低空飞行器内部线缆繁杂问题,实现数据的无缆化传输。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团队需要攻克稳定性、抗干扰和低延时等一系列技术挑战。面对技术壁垒和重重质疑,李家玺和团队成员泡在实验室里,查文献、做仿真、焊电路、写代码。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和一次又一次的测试失败,他们最终在稳定性、抗干扰和数据接收准确性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最终,汗水换来了成果:团队共申请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著,并发表了一篇国家级期刊论文。这些成果记录了他们探索的每一步。
价值见于应用:方案落地,未来可期
历经重重考验,李家玺团队开发的无线传输模块成功实现了在低空飞行器上的应用。这项探索为飞行器设计的轻量化与集成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具有潜力的新选项。
从解决一个具体的实训难题出发,到最终研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案,李家玺的成长经历是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结果。他的故事表明,伟大的变革往往始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最美的青春在于脚踏实地的不懈探索。这位重航学子,正用实际行动,在建设航空航天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注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