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南财学子聚焦零碳乡村:“碳”索苏乡小队解码九华村绿色转型路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为探寻低碳发展理念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路径,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密码,7月9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碳索苏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展开了一场关于“零碳乡村”建设的深度调研。

作为全国首批“零碳乡村”认证单位,九华村如何在绿水青山中开辟发展新局?团队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实地走访特色产业、观察村民生活场景,揭开了这座山村从“生态优势”到“发展胜势”的转型奥秘。

(图为九华村赭洛山茶文化园 张鑫摄)

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是全国首批“零碳乡村”认证单位,以95%的森林覆盖率构建起天然生态屏障,主打茶叶种植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碳索苏乡”团队希望通过调研,挖掘其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方面的创新实践,为乡村低碳转型提供参考样本。

一、三方协同:织密绿色发展“防护网”

“村里能拿到全国首张‘零碳乡村’认证,靠的不是运气,是‘天帮忙、人努力、机制保’。”在九华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委书记指着墙上的生态地图,向调研团队道出了核心密码。

九华村的天然生态优势得益于马尾松、香樟等乡土树种构成的“天然碳汇库”,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超万吨。更难得的是,村庄全域无工业企业,以茶叶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从源头规避了污染风险,为“零碳”建设奠定了纯净基底。

这份“天然优势”的落地,离不开制度设计的“人为助力”。九华村创新推行的“三包”特色管理体系:村两委班子分片包抓生态规划,部门干部包组落实具体措施,村民组长包户督促日常环保。通过不同的低碳发展方式,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更提高了村民收入。

(图为九华村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 张鑫摄)

二、文化铸魂:培育生态自觉“新风尚”

调研团队了解到,九华村通过高频次的思想建设工作,持续推广文明村风。村内建有文明实践站,由志愿者常态化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并组建环卫党员志愿者队伍。生命体验馆的打造优化了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平台,政务服务窗口季度文明评比活动则激发了服务活力。

村内随处可见“道德模范”宣传海报、文明标语、垃圾分类站点及碳积分兑换指导手册,潜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借助“全国文明村”“零碳乡村”的认证荣誉,村集体荣誉感被充分调动,党建引领下的文明新风落地生花,为低碳实践筑牢思想根基。

(图为九华村滑翔伞基地 李雨轩摄)

三、错位发展:开辟“生态+”融合新赛道

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刻感受到九华村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独特智慧。过去,高森林覆盖率限制耕地扩展、人多地少制约传统农业、地理位置阻碍对外沟通等问题,如今成了发展特色产业的“跳板”。

依托优良生态环境,九华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茶叶种植,通过精细化管理与工艺升级提升品牌附加值,让茶叶成为承载生态馈赠的绿色名片。同时,借助山地地形优势,引进滑翔伞、马术、露营等特色项目,既吸引了大量游客,又通过口碑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研学基地的建立则进一步丰富产业形态,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自然与乡村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李雨轩摄)

从“三包”机制筑牢生态基底,到文化浸润培育环保自觉,再到特色产业激活绿色动能,九华村用“零碳乡村”的建设成果,书写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答卷。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态教育”。九华村的故事证明,当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共治形成合力,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找到平衡点,乡村就能走出一条既有“颜值”又有“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或许正是“零碳乡村”给予中国乡村振兴的最珍贵启示。

作者:张梦迪 李雨轩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