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清晨九点,一曲《感恩的心》在憨兜家园教室悠扬响起。三十余位心智障碍学员与正在此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山东财经大学“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淄川调研队员们并肩而立,随着旋律,双手划出整齐的轨迹。这温暖的一幕,成为调研队观察淄川区创新社会企业助残模式的生动开篇。
齐鲁情暑假下乡淄博淄川调研队与憨兜家园的心智障碍学员们共同表演《感恩的心》
憨兜家园的诞生,源自园长李彤的切肤之痛。1999年,其子确诊自闭症。“特殊学校毕业后,孩子无处可去”不仅是李彤的困境,更是千万心智障碍者家庭的真实缩影。2017年,在淄川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和般阳路街道支持下,李彤园长创办了这个“兜底”家园,“憨兜”寓意“为憨儿兜住未来,愿憨儿们有一颗勇敢的心”。如今,家园学员从30人增至近50人,累计服务超4万人次,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助残的成功范例。
民革淄川区基层委员会和民革省直山东财经大学支部在淄川区委统战部的见证下向憨兜家园捐赠生活物资。
一、 从“被救助”到“生产者”:残障群体的价值再造
在“齐鲁情”队员的调研笔记中,憨兜家园的核心模式清晰呈现:运用“入园评估—康养疗愈—能力建设—家庭帮扶—职业定制—职业养成”六步工作法,建立“四级十六档”就业分级分档标准,精准匹配岗位,让不同能力的心智障碍者掌握技能,通过劳动融入社会,实现价值再造。
手工室里精美的剪纸工艺品
步入手工室,映入眼帘的是制作精美的剪纸、精巧别致的串珠杯垫、憨态可掬的布艺玩偶、温润素雅的陶瓷杯具……每一件都凝聚着学员的心血。调研过程中,一个场景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民革省直山东财经大学支部主委、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杨文生,正耐心坐在学员小松(化名)对面。小松专注地为杨文生教授画像,时而抬头观察,时而低头描绘,笔下线条虽显生涩,却异常真诚,努力捕捉着人物的神韵。“画得很有特点,特别是这里(指眼睛)。”杨文生教授微笑着与小松交流,鼓励他的创作。这份独特的肖像,成为手工室里一份温暖见证。
民革省直山东财经大学支部主委杨文生教授询问小松所画内容
民革省直山东财经大学支部主委杨文生教授手持画像与小松合影留念
二、 “憨兜洗车”:一场关于尊严的标准化革命
“高压水枪冲淋→泡沫清洁→收水抛光,十八道工序限时25分钟完成。”在洗车房,学员小林(化名)指着自己绘制的九宫格洗车流程图,向“齐鲁情”调研队员详细介绍“憨兜洗车”的标准化流程:“我们把车拆解成‘十八魔方阵’,先在平面上模拟训练,搞清部位和动作要领,再应用到整车上反复练习。”队员们详细记录了这套独创的培训方法。
小林通过平板上的模拟训练向我们讲解“十八魔方阵”
小林向我们讲解自己所画的洗车漫画
“服务周到,干净卫生。”“来洗过几次,感觉很好,一点不比外面差。”顾客们的真实评价,是对“憨兜洗车”最好的肯定。调研队观察到, 这份工作不仅提供了体面收入,更让学员在服务中重拾自信与尊严,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
心智障碍者们正忙于洗车房的工作
三、 憨兜爱心超市:社区融合的温度试验场
齐鲁情淄博淄川队走访的憨兜爱心超市,坐落于憨兜家园附近的沿街门头,自2022年8月开业以来,已服务数万人次。
齐鲁情暑假下乡淄博淄川队队长向民革省直山东财经大学支部副主委李启航教授请教调研问题
超市里,售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散发艾草香气的枕头、精致无比的陶艺茶杯、香气四溢的手工糕点。调研中,淄川区民革基层委员会主委王建拿起一袋桃酥,向担任收银员的憨兜家园心智障碍员工小勇(化名)询问价格。李彤园长介绍道:“这都是孩子们亲手烤制的,用料实在,价格也公道。” 王健主委仔细查看后赞许道:“看到他们能做出这么好的产品,掌握技能,自食其力,非常欣慰。这种模式很有推广价值。”
淄川区民革基层委员会主委王健向小勇询问桃酥价格
结语
当《感恩的心》旋律响起,当一件件手工艺品承载梦想售出,当一辆辆洗净的车辆映出学员自信的脸庞——齐鲁情暑假下乡淄博淄川调研队,用脚步丈量着憨兜家园从“被救助”到“生产者”的创新路径。他们深刻体会到淄川区的社会企业模式如何以智慧与温情,为这个特殊群体“兜”住未来,叩开通往尊严与春天的大门。淄水河畔,这些曾被贴上“残缺”标签的生命,正以其独特的光彩,证明着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权利和力量。他们的春天,是劳动的尊严浇灌的,是社会的接纳温暖的,更是未来无数个“憨兜家园”可以复制的、充满生机的可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