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力
明月照天山,福气满人间;
神州迎中秋,四海乐如仙!
自古中秋明月,最富有诗意。是啊,每逢中秋佳节,总会想起苏东坡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实中秋最让人想往的就是夜望星空。看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想起小时候曾经问爸妈:
“嫦娥在哪?我怎么看不到嫦娥奔月,也看不到那只小白兔呀?”
“是看不到啊,这是神话故事。”这是童年时代的问天。
嫦娥奔月这一典故,源出《淮南子·外篇》。
远古时代,射日英雄大羿,向西王母请求,得到了长生不老药,却不料被徒弟逢蒙偷看到。窃药时,被嫦娥发现,危急之际嫦娥吞下药,身忽变轻。只得奔月而去,成为了月宫仙子。
1933年出土的秦简《归藏》,有“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比《淮南子》记载的还要早。
可见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早已进入人心。
嫦娥奔月虽然是一神话故事,却家喻户晓,说明人们对太空想往。而那只小玉兔捣药同样也是神话故事。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 而顾菟在腹?(那月亮有什么好处,竟让玉兔生活于中)。”人们都说玉兔是嫦娥奔月时带上去作伴的,闻一多也认可这一说法。
这一切都反应了自古人们对苍天的憧憬和探索精神,玉兔捣药也寓意人间对大医苍生,药济天下的敬意。
后羿射日,远古时候,尧帝时期,天上突然出现十个太阳,炎热难耐,后羿受尧帝之托,对天拉开长弓,一举射落九个太阳,而成为射日英雄为民除害,从而受到人们的敬仰。这就是载于《淮南子·本经训》的传说。
在月亮阴隐处,还可以隐约看到有人在挥斧砍树,那是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汉朝西河人吴刚学仙道时骄傲自大还招摇惹祸,因触犯天规而被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五百丈高的桂树,却砍了又愈合,永远不倒下。意蕴桂树生生不息,也反衬人要坚韧不拔,总之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似有似无,皆如影随形。意在让人们欢聚赏月时也吸取一点东方智慧。
历代中秋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节日,仅次于春节,《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表明上古对月亮的祭祀和崇意。到了唐代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宋代吃月饼,唐玄宗梦游月宫,奏响霓裳羽衣曲。
2006年中秋节被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每逢中秋佳节举国欢庆,亲友聚集,赏月、品尝月饼、点灯笼、夜游观月,热闹非凡,至夜未央……
中秋的美不仅月圆,天美地更美,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红叶黄瓜,五彩斑斓,真可谓天上人间相辉映。
中秋夜独自依窗仰望,不由得会想起故乡,忆起童年的回忆。那份思故乡情,还真应了李白的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实,中秋节,谈来说去就是离不开一个“圆”字.月圆、福圆、家国圆.
今年中秋适逢国庆,双节同庆,倍增家国情,真正是万家灯火红,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你我他。
正是:
中秋国庆双节迎,神州更添家国情;
天上皎月银光闪,人间灯火辉映灿。
【作者简介】杨力教授,著名国学大师、中医学家、易学家、医易学家、作家、历史文化学者、易经养生法开创者、中国象数科学提出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学会会员。杨力教授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哲医和养生文化,行医50年。为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易经》和《黄帝内经》40年。杨力教授著作颇丰,涉及文史哲医200多部。已逾5000万字。杨力教授的最新文学力作《诗赋新韵集》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