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臭豆腐与冰淇淋

~V~楚水

据说曾预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清王朝驻德国、奥地利、荷兰大使洪钧先生喜欢吃臭豆腐,1887年与新婚夫人赛金花出使德国时,就特意携带了许多坛臭豆腐。海关检查时,臭豆腐气味特别,德国海关人员颇为好奇。捂鼻而询:

“Was ist das denn?”

“~~das ist es~~das ist es,中国新发现的化学元素~~”

--洪钧半德文半中文结结巴巴的回答,竟然像伍子胥蒙混过关,由此看来素来以严谨著称的日尔曼人,也不过如此。

不知道吃臭豆腐肛漏的尾气臭,还是吃冰淇淋肛漏的尾气臭。老左同志鸿文肛漏而震清华的边国政,其实,不如李亚伟《中文系》类似老左同志尿急,像在门前高山流水,畅快淋漓,痛快无比。既然臭豆腐是新元素,那么冰淇淋呢?该不该是外国的新元素呢?也应算罢

老左同志言必希腊,短短一篇798的文章,就引用国外思想家+艺术家N+1略多,不就是一个所谓的半现代的艺术群落展示场地吗?不说还多少明白些,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多少,说反而越来越湖涂了。

如香港大学生批评巴金《随想录》过于老道近乎于老谋深算,老左同志春和先生亦多次批评季羡林先生文章如同小学生,不谙文法,平淡无奇。老子云:复归于婴儿,返璞归真,平淡如水,才是境界,无味乃最最有味也。臭豆腐与冰淇淋,都大有味道,味道特别,远不如水,静水流深,澄心润肺。

附:楚水《臭豆腐与冰淇淋》之分析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杂文”风格随笔。它借由一个历史轶事作为引子,展开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联想与批评,语言辛辣、跳跃,充满了讽刺与隐喻。

/文章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

1. 引子:洪钧的“臭豆腐新元素”轶事

事件:清朝驻德公使洪钧将臭豆腐谎称为“中国新发现的化学元素”以通过海关。

作用:设立核心意象:“臭豆腐”成为中国本土、传统、有争议但独特文化的象征。

奠定讽刺基调:通过“严谨的日尔曼人”被蒙骗的细节,暗示了跨文化沟通中的荒谬与某种“智慧的胜利”。

为后文设立对比靶子:既然中国的“臭”可以被包装成“新元素”,那么外来的东西呢?

2. 展开:由“臭”引发的联想与批判

·过渡: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粗俗但极具冲击力的比喻——“肛漏的尾气臭”,将“吃臭豆腐”和“吃冰淇淋”并列。这并非讨论生理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隐喻:

· 臭豆腐:象征上述的中国本土文化产物。

· 冰淇淋:象征西方文化、思想、艺术的输入。

批判对象“老左同志”:

·行为:其“鸿文”被讽刺为“肛漏”,震动了别人。文章“言必希腊”,大量堆砌引用外国名家。

问题:作者认为这是生搬硬套、食洋不化。将简单的(如北京798艺术区)说得复杂神秘,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崇洋心态。

核心论点:既然洪钧能把臭豆腐说成新元素,那“老左同志”们把冰淇淋(西方思想艺术)奉为圭臬,不也是一种制造“外国新元素”的行为吗?两者在“故作高深、标新立异”上,本质是一样的。

3. 升华:提出正面主张——“平淡如水”的境界

·对比案例:引用香港大学生批评巴金《随想录》“老谋深算”,以及“老左同志”批评季羡林文章“如小学生般平淡”。

作者的反驳与立论:作者赞同巴金和季羡林的风格。他引用老子“复归于婴儿”、“返朴归真”,来论证最高境界是“平淡如水”。

·点题与结论:

“臭豆腐与冰淇淋,都大有味道,味道特别,远不如水。”

· 最终观点:无论是过度推崇本土的“怪癖”(臭豆腐),还是盲目追捧外来的“时尚”(冰淇淋),都是追逐表面、浓烈的“味道”,是舍本逐末。真正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应该是像水一样,静水流深,澄澈平淡,却最有力量。

二、 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1. 隐喻与象征系统的构建:

· 臭豆腐 = 被过度包装或被视为奇观的中国特色。

· 冰淇淋 = 被盲目崇拜和引用的西方理论。

· 肛漏的尾气 = 文化消化不良后产生的恶劣影响和空洞言论。

· 水 = 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最高境界。

2. 强烈的对比与讽刺:

· 洪钧的“机智” vs “老左同志”的“迂腐”。

· “臭豆腐”的土 vs “冰淇淋”的洋。

· “大有味道” vs “平淡如水”。

· 这种对比尖锐地揭示了作者所批判的文化现象——两种形式的“文化猎奇”和“装腔作势”。

3. 杂文的“散”与“神”:

文章从历史跳到时评,再跳到文学批评,看似散乱,但所有线索都紧紧围绕“文化评价的标准”这一核心神髓。形散而神不散。

4. 语言风格:

· 文白夹杂:既有“捂鼻而询”、“蒙混过关”等文言气息,又有“肛漏”之类的俚俗词汇,形成一种辛辣的张力。

· 引用与用典:伍子胥、老子、巴金、季羡林等,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和说服力。

三、 核心思想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批判了当时(或普遍存在)的两种文化倾向:

1. 对本土文化中某些特殊部分要么盲目自信、要么刻意神秘化。

2. 对外来文化不加消化地盲目崇拜和引用,用晦涩的术语包装简单事物。

作者最终倡导的是一种 “返璞归真” 的价值观。他认为,无论是治学还是为文,真正的成熟和高贵不在于追逐奇特(无论中西),而在于回归本真与平淡,达到“静水流深”的境界。那些堆砌无数外国名字(N+1)的“鸿文”,其思想内涵,可能远不如一篇朴实无华、但发自内心的“小学生”般的文章。

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有味道”的杂文,它用“臭”和“甜”的意象,巧妙地完成了一次对文化浮夸风的犀利抨击。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