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微短剧出海与县域经济双轮驱动产业论坛投融资专场纪实

6月26日,微短剧行业论坛在上海举行,聚焦"出海投融资"与"县域经济赋能"双主线,披露2024年中国微短剧出海融资额超35亿元、同比增长82%,2025年市场规模或突破千亿元,成为文化出海与县域发展新引擎。北京仓廪资本合伙人李舒担任投融资专场主持人,以自身从媒体老兵到跨界创业者的经历切入,强调"内容+科技"赋能产业的实践方向,拉开专场序幕。

上海东方明珠房地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艺伟在致辞中透露,东方明珠与中银国际联合发布首期5亿元"微短剧出海生态投资计划",覆盖"内容制作-技术研发-发行运营-品牌联动"全链条,将通过影视基地降低制作成本,借助国际在线海外渠道实现精准分发,推动形成资本与内容双向奔赴的产业生态圈。

新美集团影视事业部总经理鲍小华以数字营销十年经验为基底,分享其团队在微短剧领域的突破:服务超5000家客户,覆盖游戏、教育等多行业,一年半内实现全国微短剧营销渠道市占率超40%、客户覆盖率90%。他提出"万物皆可短剧化"的商业逻辑,强调短剧在流量裂变与场景渗透中的爆发潜力。

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博士、实然咨询研究员秦弋直击内容行业"靠人难管"的痛点,提出通过数据化拆解爆款要素、流程化沉淀创作经验,让内容生产从"偶然爆款"走向"可复制成功"。他以"管多没创意,管少没纪律"的辩证思维,现场演示如何构建标准化内容组织体系,降低创意产业的不确定性风险。

南浔文化科技产业基金创始合伙人潘斌从动画行业转型基金管理人,以腾讯、B站战略投资案例为切入点,解析短剧基金如何联动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生态整合"模式,推动影视基地建设、人才孵化与产业链协同。他特别提及兰溪案例中"工业遗存改造+IP开发"的闭环,使微短剧成为县域经济资源整合的"超级连接器"。

蓝影年代(兰溪)文旅产业总经理胡方晓详细拆解兰溪模式:将老味精厂改造成影棚集群、老人民医院转型微短剧工厂,通过"以修代租"政策激活社会资本,带动《探花巷》IP开发引流旅游、演员公会年输出500名技能人才。未来当地将启动"明星计划"与乡村故事大赛,推动微短剧深度融入城乡发展肌理。

在"短剧产业如何吸引资本"圆桌论坛中,上海上影文化科技总经理张拯、亚投基金副总裁谭志勇等嘉宾围绕"阶梯式投资模型"展开探讨。鸿立投资合伙人刘畅提出分阶段注资降低风险,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周劲透露正推动设立"文化出海产业投资基金",对符合标准项目给予最高30%补贴,政策信号现场促成多家机构与制作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短剧出海新航线"圆桌聚焦实战案例:中文泛娱联合创始人张艺骞分享东南亚项目"中国内核+本地演员"模式,单部短剧ROI达1:4.2;澳大利亚短剧协会副主席张别人披露中东市场付费用户ARPU值为东南亚3倍,但内容供给缺口达60%。商汤科技现场展示AI应用:通过分析用户偏好将欧美"家庭伦理"题材占比从20%提升至45%,点击率增长3倍,推动AI+微短剧专项基金设立。

上海黄浦区营商大使滕曼丽律师主持的版权专场中,天册律师事务所专家解析微短剧版权融资路径,强调从剧本创作到发行运营的全链条确权。数据显示,2024年出海融资事件达127起,东南亚、北美市场获投率超60%,《2025微短剧出海投资地图》显示中东、拉美新兴市场投资增速达120%,迪拜投资集团正以"保底发行+利润分成"模式寻找中东风情改编团队。

论坛尾声,聚焦“文化科技带动东方品牌国际发展”,指出信息技术推动全球文化产业爆发,尤其移动互联网与AI催生的短剧成为新国潮,借个性化推荐算法向全球输出东方文化与价值观,助力小米、华为等中国品牌出海。对比中美竞争力可见,美国侧重底层技术与文化输出,中国在应用创新和企业出海表现亮眼。以洛杉矶、米兰等为例,强调城市与产业是文化载体,文化创意产业已成国家经济实力重要标志。最后提出结合上海优势与智媒城创新,从产业跨界、技术储备等方面推动发展。东方智媒城与中银国际联合启动生态投资计划,从县域工业遗存改造到海外技术输出,微短剧正以"内容+资本+产业"的逻辑,成为激活城乡资源与文化出海的双重引擎。现场数据显示,2025年微短剧产业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其"小体量、高周转、强变现"的特性,正推动内容产业从试水期进入资本驱动的产业化新阶段。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