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海峡的晨雾尚未散去,一列满载沥青的罐式集装箱列车已从海口南站驶出,直奔云贵川工地。看似寻常的一次出发,却藏着一条物流链的深层裂变:集装箱周转率提升4倍,企业运输成本锐减1227万元,国家基建项目因此提速。这一幕,正是广州局集团公司把习近平总书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嘱托转化为生动实践的缩影。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筋络不通,血脉不畅。过去,铁路货运常陷“站到站”孤岛:箱体单一、周转缓慢、融资门槛高,企业“望车兴叹”。广州局集团没有停留在“多拉快跑”的传统思路,而是把问题清单变成改革清单,用物流总包、装备革新、金融赋能“三板斧”劈开降本增效的硬骨头,为全国铁路提供了可复制的“华南方案”。
第一板斧砍向“各自为政”的体制壁垒。京博(海南)新材料公司曾因年租2000个集装箱、周转仅4次而苦不堪言。广州局集团抛出“物流总包”橄榄枝:铁路包揽箱源调配、线路优化、两端接取送达,计费从“按箱”变“按吨”,客户用多少付多少。协议原定全年发运15万吨,结果8个月就完成40.9万吨,箱均周转次数飙升至16次,真正实现了“箱子跟着货流走,成本跟着效率降”。改革不是简单的“一包了之”,而是把铁路运力、仓储、配送、信息资源打包成“产品”,让企业像网购一样下单,全流程一次结算、一个标准、一张保单,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也释放铁路规模优势。
第二板斧砍向“一箱装天下”的装备窠臼。卷钢怕磕碰、豆粕怕受潮、汽车怕刮擦,传统通用箱“大而无当”,空载率高、货损率高。广州局集团坚持“货品专属”,两年里接连推出大白箱、卷钢箱、豆粕箱、汽车箱等10余种新箱型。20英尺35吨五鞍座卷钢箱投用当天,空间利用率提升40%,一车卷钢装卸时间由2小时缩至30分钟;第二代汽车箱正在试制,装车数将从4辆增至6辆,单位成本再降一成。装备革命带来连锁反应:车船匹配更精准,仓储面积更节约,货损率下降至万分之三,客户愿意把更多公路货源转到铁路,实现社会物流总成本下降。
第三板斧砍向“现金压账”的金融堵点。中小企业运量大却账期长,常常“有钱订货、无钱运货”。广州局集团与华夏银行联手打造“铁路运费贷”,把铁路运单变成信用资产:无须抵押、线上审批、利率下浮30%,单笔授信最高500万元。截至今年8月,120家客户累计获得授信3.8亿元,传统信贷审批时间从10天缩至3天。金融与物流嫁接,不仅解了企业燃眉之急,也让铁路锁定货源,实现“双赢”。更值得期待的是,银行承兑汇票模式已成功试水,未来可叠加商业保理、应收账款质押,把铁路运单做成流通证券,进一步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
三板斧下去,数字最有说服力:2024年1月至9月,广州局集团落地物流总包项目26个,货物发送量1.2亿吨,较2019年增长17.2%,向社会让利26.67亿元。这意味着,每吨货物平均运费下降约22元,按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14%计算,仅此一项就为广东、湖南、海南三省降低物流费用近60亿元,相当于为企业新增利润“减税”3个百分点。
广州局集团的实践告诉我们,降低物流成本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重构供应链逻辑:让铁路从“运输服务商”升级为“物流集成商”,用系统思维打通仓储、金融、信息断点;让装备从“通用化”走向“定制化”,用技术红利摊薄社会成本;让数据从“内部报表”变成“信用资产”,用金融杠杆撬动货源回流。改革越往深处,越要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藩篱和“各自为政”的利益格局,只有让“铁老大”变身“铁管家”,才能真正把运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当前,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已列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任务,铁路货运改革进入攻坚期。广州局集团的“聚链赋能”模式表明,只要坚持市场导向、客户导向、效率导向,把每一吨货、每一个箱子、每一笔运费都当成改革的“棋子”,就能下活降本增效的“全盘棋”。期待更多铁路局集团沿着这条钢铁“筋络”持续发力,让“货畅其流”成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强劲脉动。(谢敏)
标签: